592 试验对象(2 / 2)

赛点 磨砚少年 1086 字 10个月前

太轻松太简单,而是因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布局和计算之上。

第五局、第六局,也就是第一盘中段,依旧是战略部署并且取得初步成效的阶段,高文需要收集数据,并且为后续比赛做铺垫,所以,大脑始终在运转着,得分和失分都没有必要太过激动。

慢慢地,高文已经摸索出正确的得分方式,对阵约翰森的这场比赛也就逐渐明朗起来——

节奏,这是核心。

为什么高文一直在接发球环节尝试不同的手法,一会儿纳达尔一会儿费德勒,就高文在自己发球局里不断改变发球排列组合一样,归根结底是在打乱节奏、破坏规律,从自己第一拍触球的时候就酝酿变化。

如此尝试,肯定不是次次都能够奏效,约翰森的发球基本功确实扎实,高文也不是机器人,每次接发球都能够完美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,所以必然面临一些风险,但收获却是丰厚的,因为约翰森始终没有办法在自己的舒适领域击球。

约翰森一直在试图进入自己的击球节奏,但高文拒绝给他机会,从第一拍触球开始,再到后续布局:

偶尔用上旋球压到底线深区形成挤压,偶尔用下旋球完成过渡改变节奏;偶尔上步抢上升点压缩进攻衔接,偶尔有意识地放慢出手节奏并且结合旋转的变化打破规律。

最重要的是,击球线路始终在变化——

上一次反手挑战直线,那么这一次就小斜线;上一次正手斜线,那么这一次就直线。哪怕冒着变线失败的风险,或出界或下网,但击球线路的排列组合必须丰富起来的战术却始终不曾动摇。

而且,高文放弃追求极致落点的冒险击球,而是通过轻重缓急的击球变化充分调动约翰森。

这恰恰是约翰森最最不喜欢的比赛方式。

一旦高文完成布局,最后一拍得分的击球不需要冒险就能够轻松完成!